永乐五年(1407年)九月,郑和又做好了第二次远航的准备。这次主要是护送外国使节回国。这次下西洋有二万七千人,所到国家有占城、渤尼(今文莱)、暹罗(今泰国)、真腊(今柬埔寨)、爪哇、满剌加、古里等。
到了锡兰时,郑和向那里的寺院布施了金、银、丝绢、香油等。永乐七年(1409年)二月,郑和、王景弘二人立《布施锡兰山佛寺碑》,记述了当时所施的物品,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。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(1409年)回到大明国。
永乐七年(1409年)十月,郑和第三次下西洋。船队从太仓刘家港起航,十一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。十二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,经过十个昼夜,到达了占城。然后,从中派出一支船队驶向暹罗。
郑和船队先后又到了真腊、爪哇、淡马锡(今新加坡、满剌加)。郑和在满剌加建造了存放下西洋所需钱粮的仓库,方便以后使用。因为郑和船队去各国,返航时都要在这里装点货物,等待南风再起航回国。郑和还亲自率船队去了小葛兰、柯枝,最后抵达古里。永乐九年(1411年)七月回国。
展开剩余69%永乐十年(1412年),朝廷派郑和进行了比以往三次规模都要大的远航。
永乐十一年(1413年)冬,郑和率领船队起航。首先到达占城,然后前往爪哇、旧港、满剌加、阿鲁、苏门答剌。又派分船队到溜山(今马尔代夫群岛)。大船队则从苏门答剌驶向锡兰、古里、忽鲁谟斯。这里是东西方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。郑和从这里回国,途中又经过了溜山国。溜山国是郑和船队后来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。这便是郑和第四次下西I洋,约有二万七千六百七十人,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。
永乐十四年(1416年),朝廷派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。于是,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(1417年)冬远航,开始了第五次下西洋。船队先后到达占城、爪哇、彭亨、旧港、满剌加、苏门答剌、南巫里、锡兰、沙里湾尼(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)、柯枝、古里等国。永乐十七年(1419年)回国。
永乐十九年(1421年),十六国使臣回国,明成祖命郑和护送,这也是第六次下西洋。为赶东北季风,船队很快便出发了。到达的国家和地区有占城、暹罗、忽鲁谟斯、阿丹、祖法儿、剌撒、不剌哇、木骨都束、竹步、麻林、古里、柯枝、加异勒、锡兰山、溜山、南巫里、苏门答剌、阿鲁、满剌加、甘巴里、幔八萨等。永乐二十年(1422年)回国,随船队来汸的有暹罗、苏门答剌和阿丹等国使节。
宣德五年(1430年),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从龙江关出发,再次出使西洋,约有二万七千五百五十人。在刘家港,郑和立《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》,然后在福建南山三峰塔寺立《天妃灵应之记》石碑,记下了六次出航的经过。
宣德六年,船队从五虎门出发,经占城、爪哇的苏鲁马益、苏门答剌、古里、竹步,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。船队行至古里附近时,郑和因太过劳累一病不起。宣德八年(1433年)四月初,郑和在古里逝世。之后,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。宣德(1433年)8月,郑和船队回到了南京。
郑和每次远航,都是从界州刘家港出发。到明宣德八年(1433年),郑和一共远航七次,到了三十多个国家,最远到达过非洲东岸、红海、麦加,还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。民间将他的故事叫做“三宝太监下西洋”。
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发布于:天津市